GB/T 24597-2009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

2009-10-30发布 | 2010-04-01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的产品牌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贮存、包装和运输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在磨料磨损条件下使用的抗磨铸铁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T 223.4 钢铁及合金 锰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或可视滴定法
  • GB/T 223.5 钢铁 酸溶硅和全硅含量的测定 还原型硅钼酸盐分光光度法(GB/T 223.5-2008,ISO 4829-1:1986,MOD)
  • GB/T 223.11 钢铁及合金 铬含量的测定 可视滴定或电位滴定法(GB/T 223.11-2008,ISO 4937:1986,MOD)
  • GB/T 223.43 钢铁及合金 钨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 GB/T 223.59 钢铁及合金 磷含量的测定 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锑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GB/T 223.6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 GB/T 223.71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重量法测定碳含量
  • GB/T 230.1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0.1-2004,ISO 6508-1:1999,MOD)
  • GB/T 5611 铸造术语
  • GB/T 5612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GB/T 5612-2008,ISO/TR 15931:2004,MOD)
  • GB/T 6060.1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铸造表面(GB/T 6060.1-1997,eqv ISO 2632-3:1979)
  • GB/T 6414 铸件 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GB/T 6414-1999,eqv ISO 8062:1994)
  • GB/T 11351 铸件重量公差
  • GB/T 15056 铸造表面粗糙度 评定方法
  • GB/T 17445 铸造磨球(GB/T 17445-2009,ASTM A532/A532M-93a(2003),MOD)

3 术语和定义

GB/T 56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磨料磨损(abrasive wear)

由硬颗粒或硬突体对固体表面挤压和沿表面运动而造成的磨损。

3.2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Cr-Mn-W series of abrasion resistant cast iron)

含锰、钨的高铬抗磨铸铁。

3.3 抗磨性(anti-abrasion ability)

材料抵抗磨料磨损的能力。

4 产品牌号

产品牌号表示方法符合GB/T 5612的规定。

根据铬锰钨系抗磨铸铁的化学成分规定了6个牌号,见表1。

牌号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C Si Cr Mn W P S
BTMCr18Mn3W2 2.8~3.5 0.3~1.0 16~22 2.5~3.5 1.5~2.5 ≤0.08 ≤0.06
BTMCr18Mn3W 2.8~3.5 0.3~1.0 16~22 2.5~3.5 1.0~1.5 ≤0.08 ≤0.06
BTMCr18Mn2W 2.8~3.5 0.3~1.0 16~22 2.0~2.5 0.3~1.0 ≤0.08 ≤0.06
BTMCr12Mn3W2 2.0~2.8 0.3~1.0 10~16 2.5~3.5 1.5~2.5 ≤0.08 ≤0.06
BTMCr12Mn3W 2.0~2.8 0.3~1.0 10~16 2.5~3.5 1.0~1.5 ≤0.08 ≤0.06
BTMCr12Mn2W 2.0~2.8 0.3~1.0 10~16 2.0~2.5 0.3~1.0 ≤0.08 ≤0.06

注:铬碳比须≥5。

5 技术要求

5.1 熔炼和铸造

5.1.1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采用电炉熔炼。

5.1.2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可以采用各种适宜的铸造方法生产。

5.2 热处理

5.2.1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可进行退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

5.2.2 供方可以根据需方的要求,以不同的热处理状态供货;当需方未注明确切的热处理要求时,供方也可以根据需方的使用条件选择最有利于需方的供货状态。

5.3 化学成分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5.4 金相组织

除需方有特殊要求外,金相组织不作为产品验收依据。

5.5 硬度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的硬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牌号 硬度(HRC)≥
BTMCr18Mn3W、BTMCr18Mn2W 60
BTMCr12Mn3W2、BTMCr12Mn3W、BTMCr12Mn2W 58

注:铸件断面深度40%部位的硬度应不低于表面硬度值的96%。

5.6 淬硬深度

淬硬深度不作为产品的验收依据。需要时,由供需双方参照附录A商定。

5.7 表面质量

5.7.1 铸件不允许有裂纹和影响使用性能的夹渣、夹砂、冷隔、气孔、缩孔、缩松、缺肉等铸造缺陷。

5.7.2 铸件浇口、冒口、飞边毛刺、粘砂等应清除干净,浇口、冒口打磨残余量应不影响铸件使用。

5.7.3 铸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图样或订货合同规定;如图样或订货合同中无规定,铸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 6060.1中Ra25级的规定。

5.7.4 铸件在清整和处理铸造缺陷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火焰切割、电弧气刨切割、电焊切割和焊补。

5.8 铸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和质量偏差

5.8.1 铸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质量偏差应符合图样或订货合同规定;如果图样和订货合同中无规定,铸件尺寸公差应达到GB/T 6414中CT10级的规定,铸件质量公差应达到GB/T 11351中MT13级的规定。

5.8.2 球磨机磨球的直径偏差及表面质量应符合GB/T 17445。

6 试验方法

6.1 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应按GB/T 223.4、GB/T 223.5、GB/T 223.11、GB/T 223.43、GB/T 223.59、GB/T 223.68、GB/T 223.71规定执行。也可以使用光谱分析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6.2 洛氏硬度试验按GB/T 230.1规定执行。

6.3 表面粗糙度检验方法按GB/T 6060.1和GB/T 15056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化学成分检验

7.1.1 每炉取一个试样检验化学成分。

7.1.2 如果化学成分检验结果不合格,则应加倍取样复检,若其中仍有一个试样的化学成分检验不合格,则该炉铸件的成分为不合格。

7.2 硬度检验

7.2.1 硬度一般应在铸件本体上测试,测试部位在铸件的主要工作部位。制备试样时,测试支撑面与测试面应平行,且应在铸件表面下方1mm~3mm处测试。当硬度在铸件本体上测试有困难时,经供需双方商定,可采用单铸试块或移动式硬度计测试。

7.2.2 非连续热处理炉,每炉作为一个批次,应从炉内的三个不同位置各取样1件进行硬度检验。采用连续热处理炉时,每8h随机取样3件进行硬度检验。需方有特殊要求的,可逐件进行硬度检验。

7.2.3 每批次抽取3件铸件进行检验,若有1件不合格,可再随机抽取同样数量的铸件进行复检,两次取样不合格铸件数量大于或等于2时,则该批次铸件硬度为不合格。

7.2.4 热处理态铸件的硬度检验不合格时,允许重复热处理。

7.3 铸件的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铸件的尺寸、质量及其偏差和外观质量应逐件检验或按供需双方商定的方法抽检。

8 标志、贮存、包装和运输

8.1 标志和合格证

8.1.1 每个铸件表面应做下列标志:

  • a) 需方名称、地址和到站;
  • b) 铸件名称、规格和牌号;
  • c) 装箱号;
  • d) 毛重与净重;
  • e) 供方名称和地址。

当无法在铸件上做出标志时,标志可打印在附于每批铸件的标牌上。

8.1.2 出厂铸件应附有检验部门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或质量合格证明书,其中注明:

  • a) 供方名称和地址;
  • b) 商标;
  • c) 铸件名称和牌号;
  • d) 铸件批号;
  • e) 检验结果;
  • f) 铸件图号或订货合同号;
  • g) 标准号;
  • h) 出厂日期。

8.2 贮存、包装和运输

铸件在检验合格后应进行防护处理和包装。

铸件防护、贮存、包装和运输应符合订货合同的规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淬硬深度

本附录给出了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的淬硬深度,见表A.1。

牌号 淬硬深度 / mm
BTMCr18Mn3W2 100
BTMCr18Mn3W 80
BTMCr18Mn2W 65
BTMCr12Mn3W2 80
BTMCr12Mn3W 65
BTMCr12Mn2W 50

注:淬硬深度指在风冷硬化条件下铸件心部硬度分别达到58HRC以上(BTMCr18Mn3W2、BTMCr18Mn3W、BTMCr18Mn2W)或56HRC以上(BTMCr12Mn3W2、BTMCr12Mn3W、BTMCr12Mn2W)的铸件厚度1/2处至铸件表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