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本规定
- 3.0.1 壳体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材料、结构方案、焊缝质量等级和构造措施,并满足工艺、制作、安装和生产过程中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 3.0.2 正常使用情况下,高炉一代炉役的工作年限不应低于15年;热风炉等的工作年限应满足高炉二代炉役的要求。
- 3.0.3 壳体结构设计应根据炼铁工艺特点与炉容级别,综合考虑荷载性质、材料供应、开孔形状、制作、安装、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节点构造及连接方式。
- 3.0.4 壳体结构设计时,应以第四强度理论屈服准则确定当量应力。荷载的作用效应采用标准组合,各部位的当量应力不应大于规定的许用极限值。
- 3.0.5 壳体结构应进行整体弹性应力分析;当整体弹性应力分析不满足要求时,尚应进行局部弹塑性应力分析。使用时需控制变形的壳体结构,应计算变形。
- 3.0.6 壳体结构的焊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6、《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和《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 47015的有关规定,并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
- 3.0.7 壳体结构的对接、T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应焊透,焊缝质量等级规定如下:
- 高炉、热风炉、五通球壳体结构的对接焊缝应为一级。
- 下降管壳体结构的横向对接焊缝应为一级,纵向对接焊缝应为二级。
- 其他壳体结构的对接焊缝应为二级。
- 要求焊透的T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应为二级。
- 3.0.8 壳体结构的除锈与涂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 钢板表面的除锈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1部分》GB/T 8923.1的规定。其中,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粗煤气管道壳体结构内表面除锈等级应为Sa2,外表面应为Sa2½,高炉和热风炉底板应为Sa1;现场焊缝、涂层损伤处及现场制作的零星小构件除锈等级应为St3。
- 高炉、热风炉、粗煤气管道壳体内表面不应涂底漆,待安装完毕后应根据工艺要求喷涂专用防腐和耐热涂料;重力除尘器壳体内表面应涂一道防锈底漆。
- 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粗煤气管道壳体结构外表面的底漆和面漆应选用耐400℃高温的涂料。底漆宜刷涂或喷涂1~3道,面漆宜刷涂或喷涂1~2道;高炉和热风炉的底板不应涂油漆。
- 3.0.9 壳体结构的制作、检验、运输、安装、焊接、焊缝质量检验、涂装、整体气密性试验、竣工验收等施工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有关规定。
4 荷载
4.1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4.2 壳体荷载
4.2.1 高炉壳体荷载应按表4.2.1确定:
| 序号 |
类别 |
荷载 |
| 1 |
永久荷载 |
壳体自重、设备重(注:自重和设备重指材料自身重量产生的重力荷载) |
| 2 |
可变荷载 |
炉顶料重、炉料重、铁水压力、气体压力、耐火砌材膨胀作用、煤气上升管膨胀反力、壳体内外温差10℃时的作用 |
4.2.2 热风炉壳体荷载应按表4.2.2确定:
| 序号 |
类别 |
荷载 |
| 1 |
永久荷载 |
壳体自重、喷涂料重、拱顶内衬重、管道及内衬重、平台及支架自重 |
| 2 |
可变荷载 |
内衬膨胀压力、气体压力、管道作用力、平台荷载、风荷载、壳体内外温差10℃时的作用 |
4.2.3 重力除尘器壳体荷载应按表4.2.3确定:
| 序号 |
类别 |
荷载 |
| 1 |
永久荷载 |
壳体自重、平台自重、下降管及耐材重、均排压管及煤气回收管道重 |
| 2 |
可变荷载 |
贮灰荷载、煤气压力、下降管推力、风荷载、雪荷载 |
4.2.4 粗煤气管道壳体荷载应按表4.2.4确定:
| 序号 |
类别 |
荷载 |
| 1 |
永久荷载 |
壳体自重、耐热涂料或砌筑耐热砖重、平台及设备重、均排压管及煤气回收管道重 |
| 2 |
可变荷载 |
平台活荷载、积灰荷载、煤气压力、风荷载、雪荷载、不均匀沉降作用 |
4.2.5 风荷载、雪荷载、平台积灰荷载和平台活荷载的标准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
5 材料
5.1 钢材
- 5.1.1 钢材牌号选用应根据壳体结构形式、应力特征、设计温度、腐蚀介质特性和钢板厚度等因素确定。
- 5.1.2 除高炉底板外,高炉、热风炉和五通球壳体结构的钢材应具有0℃冲击韧性合格保证;其他壳体结构的钢材宜具有常温冲击韧性合格保证。高炉壳体结构的钢材碳当量(CEV)不宜大于0.42%或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Pcm)不宜大于0.26%,碳当量(CEV)或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Pcm)可按本标准附录B中公式计算(采用熔炼分析值)。
- 5.1.3 高炉壳体结构的钢材宜采用本标准附录B中的壳体结构用钢材。对有效容积1200m³~2000m³级高炉的壳体结构,可采用Q355C钢、Q390C钢、Q390D钢;高炉底板可采用Q355B钢。
- 5.1.4 热风炉炉身和炉底壳体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355C钢、Q390C钢;壳体高温区段及拱顶部位宜采用Q345R钢或本标准附录B中的壳体结构用钢材。
- 5.1.5 重力除尘器壳体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355B钢。
- 5.1.6 粗煤气管道壳体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355B钢。
- 5.1.7 五通球壳体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345R钢;对有效容积1200m³~2000m³级高炉的五通球壳体结构,可采用Q355C钢。
- 5.1.8 Q355B钢、Q355C钢、Q390C钢、Q390D钢、Q345R钢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GB 713的有关规定。
- 5.1.9 钢材的交货状态:除Q355B钢为热轧状态交货外,其他钢材均应以正火后交货。除高炉底板外,用于高炉、热风炉、粗煤气管道壳体结构的钢板应逐张采用超声波检测,钢板质量等级不应低于II级;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NB/T 47013.3的规定。
- 5.1.10 当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时,沿厚度方向承受拉应力较高的部位,应选用Z向性能钢板,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的规定。
5.2 连接材料
- 5.2.1 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 5117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壳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
- 5.2.2 壳体焊缝的埋弧焊、电渣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的焊丝、焊剂及保护气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 自动焊或半自动焊用焊丝应符合《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 8110、《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GB/T 10045的规定。
- 埋弧焊用焊丝和焊剂应符合《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 5293、《埋弧焊和电渣焊用焊剂》GB/T 36037的规定。
- 电渣焊用焊丝和焊剂应符合《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埋弧焊和电渣焊用焊剂》GB/T 36037的规定。
- 气体保护焊使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应符合《工业液体二氧化碳》GB/T 6052中焊接用二氧化碳的规定,二氧化碳含量不得低于99.5%。
- 5.2.3 自动或半自动焊接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被焊钢材相适应,并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当两种不同牌号的钢材焊接时,宜采用与强度较低钢材适应的焊条、焊丝与焊剂。
- 5.2.4 壳体结构开孔处与管道或设备相焊接时,应选用与壳体金属成分和性能相同或相近的低氢型焊条。
- 5.2.5 外燃式热风炉拱顶环梁连接的紧固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 普通螺栓应符合《六角头螺栓 C级》GB/T 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 5782的规定。
- 高强度螺栓应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 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 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 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的规定;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设计值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规定。
- 5.2.6 热风炉炉缸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接的锚栓,可采用《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规定的Q235B钢、Q235C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中规定的Q355B钢、Q355C钢制成。
- 5.2.7 炉壳常用焊接材料可按表5.2.7选用:
| 钢材牌号 |
电弧焊(SMAW)焊条(GB/T 5117) |
气体保护焊(GMAW)实心焊丝(GB/T 8110) |
气体保护焊(FCAW)药芯焊丝(GB/T 10045) |
埋弧焊(SAW)(GB/T 5293) |
电渣焊(ESW)(GB/T 36037、GB/T 14957) |
| Q355B、Q355C |
E5015、E5016 |
ER50-6 |
1C1A-N2U、T490T5- |
S49A0UFB-、SU34 |
S49A0UMS、SUM3 |
| Q345R |
E5016 |
ER50-6 |
1C1A-N2U、T490T5- |
S49A2UFB、SU34 |
S49A0UMS、SUM3 |
| Q390C、Q390D |
E5015、E5016 |
ER50-6 |
1C1A-N2U、T490T5- |
S49A2UFB-、SU34 |
S49A2UMS-、SUM31 |
| BB41BFC、BB41BFD、ALK420、WSM41C、SM400C、Q245LK |
E4315、E4316 |
ER50-6 |
T430T5、1C1A-NOU |
SU26 |
S43A0UMS、SUM3 |
| BB503C、BB503D、ALK490、WSM50C、SM490C、Q345LK、Q390LK |
E5015、E5016 |
ER50-6 |
T490T5-100/100 |
S49A2UFB、SU34 |
S49A0UMS、SUM3 |
5.3 设计指标
- 5.3.1 钢板的许用应力Smt应取下列各值中的最小值:
- 常温下规定的最小抗拉强度的1/2.4;
- 设计温度下钢材抗拉强度的1/2.4;
- 常温下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的1/1.5;
- 设计温度下屈服强度的1/1.5。
- 5.3.2 Q355钢、Q390钢和Q345R钢的许用应力,应根据钢板厚度和设计温度按表5.3.2选用;选用符合本标准第5.1.8条要求的其他牌号钢板时,设计指标应取相应质量等级钢板的许用应力。
| 钢板牌号 |
交货状态 |
厚度(mm) |
常温抗拉强度Rm(MPa) |
常温屈服强度ReH(MPa) |
不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Smt(MPa) |
| Q355B、Q355C |
热轧、正火 |
≤16 |
470 |
355 |
196 |
187 |
180 |
172 |
163 |
| >16~40 |
470 |
345 |
196 |
187 |
180 |
172 |
163 |
| >40~63 |
470 |
335 |
196 |
187 |
180 |
172 |
163 |
| >63~80 |
470 |
325 |
196 |
187 |
180 |
172 |
163 |
| >100~150 |
450 |
295 |
188 |
179 |
173 |
165 |
157 |
| Q390C、Q390D |
正火 |
≤16 |
490 |
390 |
204 |
195 |
188 |
179 |
170 |
| >16~40 |
490 |
380 |
204 |
195 |
188 |
179 |
170 |
| >40~63 |
490 |
360 |
204 |
195 |
188 |
179 |
170 |
| >63~80 |
490 |
340 |
204 |
195 |
188 |
179 |
170 |
| >100~150 |
470 |
320 |
196 |
187 |
180 |
172 |
163 |
| Q345R |
正火 |
≤16 |
510 |
345 |
189 |
189 |
189 |
183 |
167 |
| >16~36 |
500 |
325 |
185 |
185 |
183 |
170 |
157 |
| >36~60 |
490 |
315 |
181 |
181 |
173 |
160 |
147 |
注:当未取得温度下的钢材强度指标时,其许用应力可按欧洲钢结构协会(ECCS)规定的公式计算:Smt = Sm20 × γs(式中:Sm20为钢材在20℃时的许用应力,γs为温度作用下许用应力折减系数,T为钢材计算温度)。
- 5.3.3 焊接连接的熔敷金属的许用应力,可取钢板的许用应力。
- 5.3.4 采用Q235钢或Q355钢制成的锚栓,许用应力Sa应取屈服强度ReH的1/2,具体可按表5.3.4选用(原文表格数据请参考规范原文)。
- 5.3.5 钢材的物理性能指标应按表5.3.5采用:
| 弹性模量E(N/mm²) |
剪变模量G(N/mm²) |
线膨胀系数α(1/℃) |
质量密度ρ(kg/m³) |
| 206×10³ |
79×10³ |
12×10⁻⁶ |
7850 |
- 5.3.6 不同温度下钢材的弹性模量应按表5.3.6采用:
| 不同温度(℃)下的弹性模量E(N/mm²) |
| 20 |
100 |
150 |
200 |
250 |
| 206×10³ |
197×10³ |
194×10³ |
191×10³ |
188×10³ |
注:中间温度的弹性模量可用线性内插入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