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技术标准 - 高炉章节

涵盖高炉壳体一般规定、设计计算、构造要求,适用于高炉壳体设计与施工

6.1 一般规定

6.1.1 壳体分段与焊缝要求

壳体结构设计分段时,应符合炼铁工艺设备布置要求,每段壳体的分块宜大块化。壳体焊缝宜设置在开孔较少或开孔间距较大的位置。

6.1.2 壳体构造原则

壳体结构构造应便于制作、运输、安装、检验、维护并使壳体受力明确,并应减少应力集中。

6.1.3 壳体开孔要求

壳体的开孔宜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开矩形孔或方形孔时,直角处应圆滑过渡。开孔应在制作时完成,不宜现场开孔。

6.1.4 钢板拼接焊缝规范

钢板拼接时,纵横两方向的对接坡口焊缝,宜采用T形交叉,不宜采用米字形交叉,T形交叉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及3倍板厚的较大值。

6.1.5 集中荷载处理

当壳体上作用有较大的集中荷载时,应在集中荷载作用处设置加劲肋。

6.2 设计

6.2.1 壳体整体结构形式

高炉壳体应采用自立式结构,炉底板应支承于基墩上,周围宜设置炉体框架。

6.2.2 壳体外形尺寸确定

高炉壳体(图6.2.2)的外形尺寸应根据炼铁工艺和炉容设计的要求确定。

图6.2.2 高炉壳体分段示意:1-煤气封罩段;2-炉喉段;3-炉身段;4-炉腰段;5-炉腹段;6-风口段;7-炉缸段

6.2.3 壳体各段厚度计算公式

高炉壳体各段的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t为壳体钢板厚度,单位mm;D为壳体的内直径,单位m,当为圆锥壳时,采用大端直径):

  1. 煤气封罩段厚度:(原文未列具体公式,按原文档保留)
  2. 炉喉段厚度:(原文未列具体公式,按原文档保留)
  3. 炉身段厚度: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计算
\( t = 4.20D - 6 \quad (6.2.3-3) \)
  1. 炉腰段厚度:
\( t = 4.60D - 13 \quad (6.2.3-4) \)
  1. 炉腹段厚度:
\( t = 4.70D - 10 \quad (6.2.3-5) \)
  1. 风口段及铁口框周围局部厚度:
\( t = 7.40D - 30 \quad (6.2.3-6) \)
  1. 炉缸段厚度:
\( t = 4.00D - 6 \quad (6.2.3-7) \)

6.2.4 有限元分析要求

高炉壳体结构应采用大型有限元程序分析。高炉壳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应包括整体弹性应力分析。当整体弹性应力分析不满足要求时,尚应进行局部弹塑性应力分析。

6.2.5 整体弹性应力分析规范

壳体结构整体弹性应力分析时,宜按壳体的实际尺寸和开孔建立实体模型,并应根据生产过程中在壳体上可能同时作用的荷载进行组合,当量应力的许用极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壳体结构连续部位,中面当量应力的许用极限值应取 \( 1.0S_m^t \),内、外表面当量应力的许用极限值应取 \( 1.5S_m^t \)。
  2. 壳体结构不连续部位,中面当量应力的许用极限值应取 \( 1.5S_m^t \),内、外表面当量应力的许用极限值应取 \( 3.0S_m^t \)。

6.2.6 局部弹塑性应力分析参数

壳体结构局部弹塑性应力分析时,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应符合实际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且可采用具有一定强化刚度的二折线模型,第二折线的刚度值可取为初始刚度值的2%~3%。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准则应采用Von·Mises屈服条件。

6.2.7 有限元单元划分要求

壳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宜采用板壳单元。单元划分时,板壳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壁厚的5倍。壳体转折处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板厚,风口带及开孔多且截面削弱大的区域以及冷却壁开孔密集区域,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板厚的1/3。

6.2.8 荷载工况组合计算

在进行壳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时,当承受多种荷载工况组合而不能准确判断其控制工况时,应分别按可能存在的不利荷载工况组合计算,从中找出最不利内力控制值。

6.2.9 环向热应力验算公式

壳体钢板内外表面的环向热应力,可按下式验算(式中:\( \sigma_T \)为环向热应力,单位\( N/mm^2 \);E为钢材的弹性模量,单位\( N/mm^2 \);\( \Delta T \)为内外温差,单位℃;ν为钢材的泊松比;α为钢材的线膨胀系数,以每摄氏度计):

\( \sigma_T = \mp \frac{\alpha E \Delta T}{2(1-\nu)} \quad (6.2.9) \)

6.2.10 开孔周边塑性区域控制

对壳体结构开孔周边的塑性发展及应力重分布,当采用局部弹塑性应力分析时,塑性区域的扩展不应大于孔边间距的1/3。

6.3 构造

6.3.1 壳体连接与水平夹角要求

各段壳体的连接应减少转折点,平缓变化。煤气封罩段和炉喉段之间宜采用圆弧过渡,壳体厚度可取两者的平均值。壳体连接处水平夹角宜符合表6.3.1的要求。

序号 名称 夹角(\( \theta_i \))
1 煤气封罩段 60°
2 炉身段 75°~83°
3 炉腹段 75°~85°
4 炉缸段 85°~90°
表6.3.1 壳体连接处水平夹角

6.3.2 壳体对接焊缝厚度过渡要求

壳体对接焊缝拼接处,内侧应对齐,当钢板厚度不同,且厚度相差6mm以上时,外侧板应做成坡度为1:4~1:3的斜角。

6.3.3 壳体开孔截面与间距规范

壳体开孔截面面积,对炉身段、炉腰段、炉腹段不宜超过壳体全截面面积的55%,孔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0mm;风口段开孔截面面积不得超过全截面面积的80%,且两相邻法兰风口外圆间距(图6.3.3)不宜小于200mm。

图6.3.3 风口法兰外圆间距:1-风口法兰;2-炉壳

6.3.4 开孔与焊缝位置协调要求

壳体开孔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1.3条的规定外,凡孔边缘距现场横向焊缝不大于50mm及纵向焊缝200mm以内的孔宜在工厂定位,现场焊接完成后切割。

6.3.5 现场横向焊缝坡口开设要求

壳体现场横向焊缝在离端部100mm内不应在工厂开坡口,应在纵向焊缝焊接完成后,横向焊缝施焊前在现场开坡口。

6.3.6 炉底板厚度与连接构造

炉底板厚度宜按表6.3.6采用。环板与炉缸段壳体的连接(图6.3.6)宜采用焊透的T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环板厚度可为炉底板厚度的2倍,宽度可取800mm,在厚度方向应做成1:4~1:3的斜角。炉底板应平整,并应防止焊接变形,底板与水冷梁上翼缘应采用圆形塞焊孔连接,塞焊孔直径应为底板厚度的3倍,填焊高度应大于1/2板厚,且不应小于16mm。

序号 炉容级别(\( m^3 \)) 厚度(mm)
1 1100 16
2 2000 20
3 3000 22
4 4000 25
5 5000 28
表6.3.6 炉底板厚度(注:原文档“11000”应为“1100”,按合理炉容级别修正)
图6.3.6 环板与炉缸段壳体的连接:1-环板;2-炉底板;3-炉缸段

6.3.7 壳体钢材牌号选用要求

除环板和炉底板外,壳体宜采用同一种牌号的钢材,不宜采用两种及以上牌号的钢材。当采用不同类别钢材相焊时,应按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进行焊接工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