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518-2019 热浸镀锌钢板及钢带

国家标准 | 完整内容整理 | 力学性能·镀层要求·试验方法

1 钢材力学性能

1.1 结构钢力学性能

牌号 上屈服强度 RₑH / MPa(不小于) 抗拉强度 Rₘ / MPa(不小于) 断后伸长率 A₈₀ₘₘ / %(不小于)
S220GD+Z、S220GD+ZF、S220GD+ZA、S220GD+AZ 220 300 20
S250GD+Z、S250GD+ZF、S250GD+ZA、S250GD+AZ 250 330 19
S280GD+Z、S280GD+ZF、S280GD+ZA、S280GD+AZ 280 360 18
S300GD+Z、S300GD+ZF、S300GD+ZA、S300GD+AZ 300 370 18
S320GD+Z、S320GD+ZF、S320GD+ZA、S320GD+AZ 320 390 17
S350GD+Z、S350GD+ZF、S350GD+ZA、S350GD+AZ 350 420 16
S390GD+Z、S390GD+ZF、S390GD+ZA、S390GD+AZ 390 460 16
S420GD+Z、S420GD+ZF、S420GD+ZA、S420GD+AZ 420 480 15
S450GD+Z、S450GD+ZF、S450GD+ZA、S450GD+AZ 450 510 14
S550GD+Z、S550GD+ZF、S550GD+ZA、S550GD+AZ 550 560 -

注1:屈服现象不明显时,采用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Rₚ₀.₂ 代替;
注2:试样为GB/T 228.1-2010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纵向;
注3:除S550GD系列外,其他牌号的抗拉强度可要求140MPa的范围值;
注4:厚度影响:公称厚度0.5<t≤0.7mm时,伸长率降2%;0.35<t≤0.5mm时降4%;t≤0.35mm时降7%。

1.2 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力学性能

牌号 下屈服强度 RₑL / MPa 抗拉强度 Rₘ / MPa 断后伸长率 A₈₀ₘₘ / %(不小于) 塑性应变比 r₉₀(不小于) 横向拉伸应变硬化指数 n₉₀(不小于)
HX180YD+Z 180~240 330~390 34 1.7 0.18
HX180YD+ZF、HX180YD+ZA、HX180YD+AZ - - 32 1.5 0.18
HX220YD+Z 220~280 340~420 32 1.5 0.17
HX220YD+ZF、HX220YD+ZA、HX220YD+AZ - - 30 1.3 0.17
HX260YD+Z 260~320 380~440 30 1.4 0.16
HX260YD+ZF、HX260YD+ZA、HX260YD+AZ - - 28 1.2 0.16

注1:屈服现象不明显时,采用 Rₚ₀.₂ 代替;
注2:试样为GB/T 228.1-2010中的P6试样,方向为横向;
注3:厚度对伸长率、r₉₀、n₉₀的影响按标准规定调整。

1.3 烘烤硬化钢力学性能(表8)

牌号 下屈服强度 RₑL / MPa 抗拉强度 Rₘ / MPa 断后伸长率 A₈₀ₘₘ / %(不小于) 塑性应变比 r₅₀(不小于) 横向应变硬化指数 n(不小于) 烘烤硬化值 BH₂ / MPa(不小于)
HX180BD+Z 180~240 290~390 34 1.5 0.16 30
HX180BD+ZF、HX180BD+ZA、HX180BD+AZ - - 32 1.3 0.16 30
HX220BD+Z 220~280 320~400 32 1.2 0.15 30
HX220BD+ZF、HX220BD+ZA、HX220BD+AZ - - 30 1.0 0.15 30
HX260BD+Z 260~320 360~440 28 - - 30
HX260BD+ZF、HX260BD+ZA、HX260BD+AZ - - 26 - - 30
HX300BD+Z 300~360 400~480 26 - - 30
HX300BD+ZF、HX300BD+ZA、HX300BD+AZ - - 24 - - 30

注:试样方向为横向,其他要求同前序章节厚度调整规则。

1.4 低合金钢/双相钢/相变诱导塑性钢等力学性能

包含低合金钢(HX260LAD~HD550LAD系列)、双相钢(HC260/450DPD~HC820/1180DPD系列)、相变诱导塑性钢(HC380/590TRD~HC450/780TRD系列)、复相钢(HC350/600CPD~HD660/760CPD系列)、增强成形性双相钢(HC330/590DHD~HC700/980DHD系列),其力学性能含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烘烤硬化值等指标,具体参数详见标准原文表格,试样要求及厚度调整规则统一按GB/T 228.1-2010执行。

2 镀层技术要求

2.1 镀层重量

2.1.1 公称镀层重量范围(表15)

镀层形式 适用表面结构 纯锌镀层(Z)/(g/m²) 锌铁合金镀层(ZF)/(g/m²) 锌铝合金镀层(ZA)/(g/m²) 铝锌合金镀层(AZ)/(g/m²)
等厚镀层 N、M、F、R 50~600 60~180 50~300 60~200
差厚镀层 N、M、F 25~150(每面) - - -

注1:50g/m²镀层厚度参考:纯锌/ZF约7μm,ZA约7.6μm,AZ约13.2μm;
注2:差厚镀层较重面与较轻面重量比≤3。

2.1.2 推荐公称镀层重量及代号(表16)

镀层种类 镀层形式 推荐公称镀层重量/(g/m²) 镀层代号
纯锌(Z) 等厚镀层 60、80、100、120、150、180、200、220、250、275、300 Z60、Z80、Z100、Z120、Z150、Z180、Z200、Z220、Z250、Z275、Z300
差厚镀层 30/40、40/60、40/100 Z30/40、Z40/60、Z40/100
铝锌合金(AZ) 等厚镀层 60、80、100、120、150、180、200 AZ60、AZ80、AZ100、AZ120、AZ150、AZ180、AZ200

示例:Z250(等厚)可表示为Z125/125,AZ150可表示为AZ75/75。

2.2 镀层表面结构

镀层种类 镀层表面结构 代号 特征
纯锌(Z) 普通锌花 N 锌层自然凝固形成的肉眼可见锌花结构
小锌花 M 特殊控制形成的肉眼可见细小锌花
无锌花 F 特殊控制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细小锌花
锌铁合金(ZF) 锌铁合金表面 R 纯锌镀层热处理后获得,通常灰色无光
锌铝合金(ZA) 普通锌花 N 正常冷凝形成锌铝结晶组织,具金属光泽
铝锌合金(AZ) 普通锌花 N 正常冷凝形成铝锌结晶组织,具金属光泽

2.3 表面处理与质量等级

2.3.1 表面处理类型

包含铬酸钝化(C)、三价铬钝化(C3)、无铬钝化(CN),用于减少运输储存期间白锈/黑锈产生。

2.3.2 表面质量等级(表)

等级 特征
FA 允许小锌粒、压印、划伤、凹坑、色泽不均等缺陷,通常不平整处理
FB 较好面允许光整压印、轻微划伤等,另一面至少为FA级,通常平整处理
FC 较好面无影响高级涂漆外观的缺陷,另一面至少为FB级,通常平整处理

注:钢带允许带缺陷交货,缺陷部分不超过每卷总长度的6%。

3 试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取样数量 取样位置 取样方法 试验方法
1 化学分析 每炉1个 - GB/T 20066 GB/T 4336、GB/T 20123等,仲裁用GB/T 223系列
2 拉伸试验 每批1个 - GB/T 2975 GB/T 228.1-2010
3 r₉₀值 每批1个 宽度四分之一处 GB/T 2975 GB/T 5027
4 n值(n₀或n₉₀) 每批1个 宽度四分之一处 GB/T 2975 GB/T 5028
5 烘烤硬化值 BH₂ 每批1个 宽度四分之一处 GB/T 2975 GB/T 24174
6 镀层重量 每批3个(1组) 按图1规定 单个试样面积≥5000mm² GB/T 1839-2008(仲裁用重量法)
7 尺寸、外形 逐卷/逐张 - - 适宜量具
8 表面质量 逐卷/逐张 - - 目视

注1:r₉₀值在15%应变时计算,均匀延伸<15%时按均匀延伸结束应变计算;
注2:n值在10%~20%应变范围计算,均匀伸长率<20%时按10%至均匀伸长结束计算。

4 检验规则

4.1 检验批划分

钢板及钢带按批验收,每批由不大于30t的同牌号、同炉号、同规格、同镀层重量、同镀层表面结构、同表面处理的钢材组成;单卷重量>30t的钢带,每卷为一个检验批。

4.2 验收与复验

1. 由供方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
2. 复验与判定规则符合GB/T 17505的规定;
3. 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检验结果采用修约值比较法,修约规则按GB/T 8170执行。

5 附录(资料性/规范性)

5.1 附录A:国内外标准近似牌号对照

包含本标准牌号与EN 10346:2015、JIS G 3302:2012、ASTM A653M-17、AS 1397-2011、VDA 239-100等标准的近似牌号对应关系,例如:DX51D系列对应EN 10346:2015的DX51D、JIS G 3302:2012的SGCC/SGHC、ASTM A653M-17的CS Type C;S250GD系列对应JIS G 3302:2012的SGC340、ASTM A653M-17的SS 255等。

5.2 附录B:镀层种类介绍与选用指南

1. 镀层使用寿命:相同环境下,同种类镀层重量越高寿命越长;不同种类镀层需按应用场景选择(如AZ镀层耐腐蚀性优于Z镀层);
2. 镀层适用场景:
- 纯锌镀层(Z):制造业、建筑业通用,如钢结构、汽车零部件、家电;
- 锌铁合金镀层(ZF):汽车车身板件、家电外观件(后续涂装用);
- 锌铝合金镀层(ZA):深冲部件、中等腐蚀性环境,如围护系统、电机外壳;
- 铝锌合金镀层(AZ):屋面/墙面(直接用或彩涂基板),耐腐蚀性优。

5.3 附录C:理论计重方法(规范性)

1. 镀层公称厚度计算:tₛ = mₛ / d(tₛ:镀层厚度μm;mₛ:双面镀层重量g/m²;d:镀层密度g/cm³,Z/ZF为7.1,ZA为6.6,AZ为3.8);
2. 钢板理论重量计算:基板单位重量=7.85×(订货厚度-镀层厚度),镀后单位重量=基板单位重量+镀层重量,单块重量=镀后单位重量×面积,结果按标准规则修约。

5.4 附录D:钢的化学成分(参考值)

包含DX系列、S系列、HX/HD系列、HC系列等牌号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参考值,规定C、Si、Mn、P、S、Ti、Nb、Alt等元素的最大/最小质量分数,例如DX51D系列C≤0.18%、Si≤0.50%、Mn≤1.20%;HX180YD系列C≤0.01%、Mn≤0.70%、Alt≥0.010%等。

核心关键词

GB/T 2518-2019 热浸镀锌钢板 热浸镀锌钢带 结构钢力学性能 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HX系列) 烘烤硬化钢(HX系列) 低合金钢(HX/HD系列) 双相钢(HC系列) 相变诱导塑性钢(HC系列) 复相钢(HC/HD系列) 增强成形性双相钢(HC系列) 镀层种类(Z/ZF/ZA/AZ) 镀层重量 镀层表面结构(N/M/F/R) 拉伸试验 烘烤硬化值(BH₂) 塑性应变比(r₉₀) 应变硬化指数(n) 检验规则 理论计重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